
我很喜歡這樣的點子。正如「藝術介入空間」這本書所說:由藝術品所發動的相遇是一種藝術事件,而非一種功能。我們因此可以了解這藝術的相遇所關心的是我們的生存處境,如此一來,才有辦法就公共空間、記憶的角色,進而達到城市行銷。記得不久前,看到電視播出胡志強市長針對台中市獲得「世界領導論壇最佳文化與藝術城市獎」進行的記者會。他在會中提到一句話,我非常欣賞。他說:「台中市不需要去跟人家爭第一,但是要爭取唯一」。並以英文再次強調,我們不要No.1,我們要only one。短短的一句話,撼動了我,相信也感動在場的每一位與會者。
從策劃班展以來,遇到一些瓶頸。於是,我想到一個點子,也許可以試著將展覽搬到研究室。以「設計介入空間」的概念來規劃,不僅改變研究室所籠罩的冷空氣,亦可增加人氣,或許是不錯的解決方法,是一創新。將設計作品介入研究室的環境,將使作品創造出更多情感與精神的新感受。不過可能礙於所上規定,在校內展演無法列入畢業門檻的計算;可能有同學認為會干擾學習環境,或製造髒亂等等問題。所以,這idea應當無法順利執行。我想,就像嚴長壽先生所說的:「許多事無法一個人完全掌控。要完成一件事,牽涉的,不只是一個人的認知,還要群體的完全瞭解」。沒關係,革命尚未成功,仍需努力中。
0 留言